全省思想政治工作调查问卷
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》,为新时代民生工作锚定方向、擘画蓝图。民生连着民心,民心凝聚民力,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不仅是检验政策温度的标尺,更是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。广大党员干部当从《意见》中汲取奋进力量,以“为民三力”为笔,在民生答卷上书写责任与担当。
坚守为民本色,凝聚倾听民意的“向心力”,做到民有所呼、我有所应。“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民生问题看似琐碎细微,实则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。无论是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水管老化问题,还是偏远乡村的通信网络覆盖难题,都直接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。新时代新征程上,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“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”,把为民服务的初心融入血脉。放下架子、俯下身子,用脚步丈量民情,走进群众家中、走到生产一线,通过院坝会、民情日记等方式,收集群众“心里话”,找准民生“痛点图”,真正把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变成工作的“风向标”,让每一项政策举措都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。
强化实干担当,锤炼攻坚克难的“执行力”,做到民有所需、我有所为。民生无小事,落实是大事。《意见》聚焦就业、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民生领域,明确了一系列任务举措,为解决群众难题提供了“路线图”。目标既定,重在落实。党员干部要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,主动扛起使命担当,拿出“逢山开路、遇水架桥”的魄力,向“硬骨头”宣战。面对就业压力,搭建就业服务平台、开展技能培训;针对教育资源不均,推动城乡学校结对帮扶、优化师资配置;围绕“看病难”,推进分级诊疗、提升基层医疗水平。以“钉钉子”精神,一件接着一件办,一年接着一年干,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回应群众期待。
构建长效机制,增强服务民生的“持久力”,做到民有所愿、我有所成。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多元,民生领域的新问题也会不断涌现。党员干部不能满足于“解决一时”,而要着眼于“长治久安”。建立健全民生问题动态监测机制,利用大数据、网格化管理等手段,及时发现潜在问题;完善政策评估与调整机制,根据群众反馈优化政策措施;强化监督考核,将民生工作成效纳入干部考核体系。对已解决的问题定期“回头看”,防止问题反弹;对新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研判处置,确保民生工作始终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,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民生答卷,写满期待;枝叶关情,重在行动。广大党员干部要践初心、担使命,坚守“向心力”、强化“执行力”、增强“持久力”,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彰显公仆本色,将意见建议落实落细,让广大群众看到变化、得到实惠。(宋思清)
- 2025-08-07陇周刊(2017年 第3期)
- 2025-08-07陇周刊(2017年 第4期)
- 2025-08-07 陇周刊(2017年 第5期)
- 2025-08-07 陇周刊(2017年 第6期)






